WFU
顯示具有 治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治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4/7

你是橡膠人嗎?關節過動症候群對側彎的影響


文/ 丁于旻主任




關節過動症候群意即關節活動過大,並伴隨本體感覺異常、慢性疼痛或因運動造成軟組織受傷的機率增加,患者日常容易呈現不良姿勢,例如俗稱搖擺背的站姿(sway back)。而依據臨床研究統計出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彎患者比起一般人更容易有關節活動過大的狀況,於2011年獲得國際側彎學會SOSORT獎項的研究中指出,在孩童原發性側彎中有關節活動過大的比例超過一半,占了51.4%;相較非側彎孩童,有關節活動過大問題的僅19%。


關節活動度過大(joint hypermobility)是影響原發性脊柱側彎發展的風險因子之一,加上脊柱側彎患者本身就易有本體感覺異常的問題,會使患者更無法準確的察覺關節位置,臨床關節過度活動的患者會導致反覆性的關節損害,且易因關節的不穩定造成脫位或半脫位。


評估關節活動度最常使用的臨床方式為「Beighton 分數量表」,利用五個動作就能快速確認患者是否有關節活動度過大的問題。若要診斷為關節活動過度,Beighton分數至少要超過4分。

① 手掌心朝下,大拇指向後伸展可貼到前臂(左右兩手分開計分,若兩手都可以即兩分) 
② 手掌心朝下,小指向上反折可超過90度(左右兩手分開計分,若兩手都可以即兩分 
③ 手臂完全伸直,肘關節過度伸直角度超過10度(左右兩手分開計分,若兩手皆是即兩分) 
④ 將腳完全伸直,膝關節過度伸直角度超過10度(左右兩腳分開計分,若兩腳皆是即兩分) 
⑤ 站姿下,在膝蓋保持伸直的狀態將身體向前彎曲,雙手手掌可平貼地面(若可以即得一分)

2022/1/27

在知道自己有側彎的那一天起人生就改變了

 
文/ 側彎患者心情分享




從發現側彎那一天起我的人生改變了


從那一天起我的人生就改變了,國一的健康檢查發現自己有脊椎側彎需至大醫院進行進一步檢查,剛開始我還天真地以為應該還好不嚴重,因為家父也有脊柱側彎,所以覺得它不是那麼可怕,但我真的想的太天真。

當我看到自己的X光,我瞬間崩潰了,一個13歲的孩子,卻要接受自己擁有那麼噁心的脊椎,後續便開始穿矯正衣。 

在傳統治療脊椎側彎的方式不外乎穿背架治療和手術,高中時期便想嘗試自然療法,也開啟了一連串不同療程 – 健走杖、跳彈簧、美式整復,拉筋、游泳等等。可能是自己鴕鳥心態和沒有經常腰痠背痛,想說就用穿衣掩飾,繼續過日子,因此在這七年期間,我並沒有持續至大醫院複診和照X光,但我沒有一天喜歡過自己的身體,覺得自己是怪胎。 


因為疫情讓我有時間思考是否要再為側彎重新出發


因為疫情,讓我有機會停下生活步調,心想難道我就要這樣放任自己的脊椎繼續爛下去嗎?難道我真的不再多做任何改變嗎?

因緣際會下,我得知還有一群物理治療師們致力推廣非手術治療脊柱側彎,而發現專門針對脊椎側彎的運動治療中心 –「脊力恆」,當下我真的認為這是我最後一根稻草,能為自己再努力一次,因此立即致電預約諮詢。真的很感謝脊力恆團隊,一得知我的狀況和未來不在南部之情況,積極幫我完成預約,並在諮詢完後針對我的病況,立即展開積極的治療。 

2021/12/8

從我有記憶以來,每回照X光得到的報告都是脊椎側彎

 
文/ 側彎患者心情分享




從我有記憶以來,每回照X光得到的報告都是脊椎側彎。


對於從小練游泳、每天有高強度運動的我而言其實沒有太大的影響,因為沒有特別提起,大家也不會注意到我不平衡的背。直到高中忙碌於因應課業等生活壓力減少了游泳及高強度的運動,導致背肌的力量越來越不足,也疏忽了身體姿勢的平衡,讓我很容易腰痠背痛;我非常懼怕西醫手術,在經歷過數次 "痛" 絕人寰的民俗療法後也是打從心裡排斥,總覺得可以貼個貼布、泡個熱水讓肌肉放鬆,症狀緩解就好; 即便很在意體態,但鴕鳥心態下用衣服遮住,繼續過日子,長期下來也就習慣了這個身體。 


放著不管的側彎,最後讓我身體每日痛不欲生


出社會後整天坐在電腦前就是噩夢的開端,下班後的身體就像卡車輾過般痛不欲生且很常落枕,辦公室學姊就帶著我去復健科,開始了每週熱敷、拉腰、電療的療程。然而醫生說這只會緩解一些我腰痠背痛的問題,如果不開刀就要試試別種治療方式,例如:運動復健。


黑暗中看見了一絲曙光 – 我找到了『脊力恆』


醫師的建議好似在黑暗中看見了一絲曙光,輾轉打聽下朋友介紹了專門針對脊椎側彎的運動治療中心 --「脊力恆」,但卻因種種的害怕及擔憂讓我跨不出腳步去諮詢,用了好幾個月的時間仔細查閱了官網、臉書、Google 評論以及相關的資料,一致的好評及清楚的介紹幫我做足心理建設,最後在朋友的鼓勵下鼓起勇氣預約諮詢。

2021/10/5

Risser 0?Risser 5?分不清骨盆生長板閉合了嗎?


文/ 丁于旻主任




「男孩胸椎側彎52度,是重度側彎。去年的片子還是29度,這一年的變化的確很大。」

媽媽:「為什麼會惡化呢?我們去年在一位脊醫博士那做治療,他那時看了X光說骨盆的生長板都已經長完了,已經穩定了啊!」

我不禁微微皺眉:「去年這張X光....生長板根本還沒開始長啊」

2021/4/4

脊椎側彎是4D的問題?時間是影響惡化的重要因素,引領側彎非手術治療的國際權威SOSORT這樣說


文/ 丁于旻主任




今年SOSORT舉辦的線上教育研討會的側彎課程,內容少不了近年來熱門的PSSE議題。在引領世界側彎非手術治療的國際學會SOSORT,以及由骨科醫師主導側彎研究學會SRS,這兩大脊柱側彎治療國際組織,如今皆將PSSE視為側彎治療與預防惡化的第一步

>>> 更深入了解 "PSSE – 對症下藥的側彎治療":最新的側彎治療概念 – 四大原則,看透世界盛行的側彎矯正


脊椎側彎其實是4D概念


Joe O'Brien: "Progressive Scoliosis is a 4D Problem."  

PSSE其中有個重要特點,為強調側彎患者主動性的3D治療。由於脊柱側彎是骨骼結構的三維變形,所以早期的「凹側伸展、凸側訓練」的2D思考顯然是不足的。而在這次2021 eSOSORT教育會上,Joe O'Brien強調了時間對脊柱側彎的重要性,提出了側彎為4D的問題。

那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何謂4D側彎的時間軸概念。


重要惡化因子"時間軸",對側彎影響無所不在


脊椎側彎(或稱脊柱側彎)好發於十歲後的青少年,若於十歲前的側彎則會稱作早發性脊柱側彎 (Early Onset Scoliosis, EOS),通常早發性脊柱側彎若剛好屬於會惡化的進展型側彎,最終的側彎程度會較一般晚發性原發性側彎嚴重(晚發性即是指十歲後出現且經確診的青少年原發性側彎)。

不過,無論是早發性或晚發性,側彎的惡化風險都與孩童生長發育的時間軸息息相關,也就是說當孩子處在生長最快速的階段正是側彎惡化最高峰期。由於男生與女生進入青春期的時間不同,所以男女惡化的進展時間軸也有差異,男孩快速生長的時間為13-15歲,青春期的平均年紀為14-18歲;女孩開始進入快速生長的時間約為10-12歲,青春期約在11-14歲之間。

以女孩子為例,女孩乳房開始發育即處在生長的加速期,接著是經歷初經,一般女孩子在初經到來的前半年至一年是生長最快速的時候男孩子則是在長喉結和變聲階段為生長加速的最高峰期。若碰到孩子正處於這些徵象,都要特別留意側彎進展情形。

2021/3/24

專業培訓課程

 

下肢足踝與脊柱側彎概念講座及技術工作坊


【台北場】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生醫工程館(研究大樓)六樓 601 教室





概念專題講座 【Course A】

2021/11/06(六)- 2021/11/07(日)


應用工作坊【Course B】

2021/11/14(日)



課程簡章 (已結束報名)



去年獲得滿分的好評、高CP值回饋的側彎下肢臨床整合課程再度開講!

本次課程分為兩天的概念專題講座【Course A】以及一天的應用工作坊【Course B】。共計三天的課程我們邀請了三位臨床教學經驗豐富的講師,分別是專精於運動醫學和下肢足踝訓練的陳冠文院長、脊柱側彎非手術治療專家丁于旻主任、以及專攻足踝矯正的王嘉榆物理治療師。

針對現在正夯的脊柱側彎議題,整合了下肢生物力學的探討,讓學員們將足部、下肢、骨盆,進而到脊椎的關連性一次掌握。著重實操的應用工作坊涵蓋如何客製化鞋墊的操作技術以及脊柱側彎臨床應用。歡迎有興趣的醫療專業人士一同參與進修,於課程當中學習目前世界上PSSE各體系之間的差異,以及將下肢足踝與脊柱側彎之概念加以融合活用於臨床。

2021/1/15

【側彎背肌的訓練方法】醫師都說「側彎要練背肌」,不過你知道盲目地操練的潛藏風險嗎?


文/ 丁于旻主任




「醫師說要練背肌,所以我就從網路找了些練背肌的方法,每天大概花半個鐘頭練習,這樣可不可以呢?」在臨床上,有時會碰到認真積極型的側彎患者類似的疑問。

只要碰到這樣的詢問,我會直接請病人示範動作給我們看,再依據患者的側彎狀況協助調整訓練方式。


背肌的訓練其實暗藏著讓側彎加重的危險


『游泳、吊單槓、練背肌』,這些是很常聽見醫師給患者的側彎衛教建議。我們並非要說這些是錯誤訊息,而是如何才能動的正確又不傷害自己的身體呢?

其實我們可以從側彎的病理機制來解釋。當側彎的產生和惡化機制起源於扭轉形變時,脊椎開始的側彎方向順著扭轉力會往身體前方和側向偏移,故臨床上常見的側彎主要是屬於前凸式變形 (lordo-scoliosis)。

2020/12/10

還在靠牆站嗎?一招抵百招,「側彎/駝背族」矯正必學的日常極簡伸展方式


文/ 丁于旻主任




駝背和脊椎側彎雖然是不同的狀況,但也有兩者相似的地方,例如駝背和側彎皆包含身體塌陷和姿勢不良的問題。想改善駝背或擺脫因為側彎看起來總歪一邊的問題?除了大家都熟悉的『靠牆站』,讓我們轉個方向,挺直伸展更有Fu!

2020/11/28

最新的側彎治療概念 – 四大原則,看透世界盛行的側彎矯正


文/ 丁于旻主任




一般臨床上常常從X光的側彎彎弧樣子,將脊椎側彎簡單區分為 C 型和 S 型,而以往復健的運動方法普遍是採2D平面的思維,『凹側』牽拉伸展和『凸側』肌力訓練。然而我們欠缺考慮的是, 在不同的患者身上,X 光雖然皆看似雙弧度的 S 型側彎,但他們在臨床的表徵卻不盡相同,那他們的復健運動方法還是一樣嗎?


2020/10/30

從沒想過我的側彎,不需要透過開刀也可以有這麼大的轉變 – 外人無從發現他們內心黑暗無盡的負面


文/ 側彎患者的心情實例分享




從青春期就感受到與旁人的不同


脊椎側彎發生在我的國中三年級正在準備考高中的時候。當時我只覺得為什麼同學們都可以久坐著認真讀書,而我就常常覺得某一邊的屁股特別痛,稍微低著頭讀書就覺得我的背痛到可以讓我飆淚的程度。一直無法跟同學一樣坐好專心的念書,也常常問同學,你們久坐念書都不覺得不舒服嗎?同學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當時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出了什麼狀況,也不知道從何檢查起。直到媽媽的朋友推薦介紹之下找到了一般的物理治療所。當時的治療師檢查之後發現我的脊椎是歪的,從此開啟了我的脊椎治療之路。 

2020/10/21

孩子姿勢總是歪一邊嗎?兩分鐘快篩出側彎問題


文/ 丁于旻主任




「醫生,我家妹妹她呀,平常姿勢都不好,寫功課都要歪一邊,又愛駝背」


相信這是很多家長們共同的困擾,往往父母在看到孩子總是歪斜的姿勢,一般僅會認為是姿勢不好。大部分的學齡兒童,學校上課、各種補習加上大量的功課,坐著的時間相對都較長,且身體活動量低,有研究顯示將近30%的學齡兒童,和10%的學齡前兒童都有習慣性姿勢不良的問題,而其中有超過半數的孩子不是很少運動就是幾乎不運動。讓家長以為孩子只是一般姿勢不良,而忽略可能已經有脊柱側彎的問題!

2020/10/19

觀察等待法掰掰!正夯的「主動性」矯正方法


文/ 丁于旻主任




現今脊椎側彎越益普遍,據統計,將近有一成民眾有側彎的問題,而醫學研究更是指出脊椎側彎的惡化程度與青春期階段的身高成長速度是息息相關的。


看診時,常碰到家長詢問我們,為何小孩有側彎看醫生後的結論往往是請他們持續追蹤就好?


我們也知道,常常這樣無目標的等待結果,有時會被部分家長們認為原來側彎是不需重視而疏忽掉,突然又想起時,有時側彎角度已惡化到重度;而另一部份較積極的家長,聽到保持追蹤就好的醫囑,往往是焦慮心急,不知道這樣的被動等待是對還是錯?

2020/10/18

比一比,側彎常見的五種臨床治療方式


文/ 丁于旻主任




我們來從實證醫學的角度,比較幾種目前臨床上常見的治療方式